觀賞太鼓表演的心得

我一直很喜歡法國畫家秀拉的一幅畫叫做 《太平碗島的星期日下午》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和其他印象派的作品一樣, 這一幅畫捨棄了過去用線和面的手法來表達藝術。而選擇用點的方式來表達他的藝術作品 ( 我沒有寫錯題目,請忍耐看下去 ) 。你如果去靠近看這一個作品,會發現這整幅畫是用成千上萬的點構成的,更厲害的是,你如果仔細看一個你看到是綠色的部位,會發現那是很多的青色和黃色 ( 摻雜著一點點的紅色和褐色 ) 來表達出來的。這種技法不是為了獨創一格,而是因為這種點狀的畫法特別容易表現印象派對光線的表達意識。我們這種軟體工程師不懂繪畫,對我來說,第一次在芝加哥看到這一幅畫給我的啟示是這個畫家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詮釋繪畫這個藝術。

我是學弦樂的, 從老師常常在我的樂譜上畫弧線,要我學會音樂的流動,進而控制大小聲的變化開始。對我來說的音樂是線性的藝術 ( 我承認這種比喻不是很適當 ) 。之後,除了大小聲的控制外,連旋律的起伏和情感的抒發也都是需要透過弦樂的線性意象來表達音樂這種藝術。 ( 太鼓快來了,請再忍耐一下 ) 。唯一可以談得上有點狀表達的音樂或許只有巴洛克時代的數字低音 – 簡單而一直重複的旋律。不過數字低音的目的是為了襯托主弦律而存在的。這種點狀的音樂不是主角。

這次太鼓的表演給我上的一課是,太鼓是一種點狀的音樂。和大家一樣,我在看表演之前以為太鼓是一種沒有旋律和高低音,讓觀眾把注意力專注在節奏的一種藝術。這種觀念是從 old school 的音樂眼光去看這一套藝術。 ( 我知道 !! 下一段就會講正題了 ) 太鼓,他不像是西洋樂器一樣講線狀的流動;也不是巴洛克時代那種弧形音量的音樂。太鼓的音樂表現是一個點,一個發出以後馬上就消失的點。我們要聽的是點和點之間的組合關係,而不是點和點之間的連續關係。如果用弦律和音的流動來評斷太鼓,就像用數學去表達愛情一樣沒有意義。而事實上,太鼓不是沒有高低音。因為太鼓的大小,在合奏的時候可以有高低音的分別;或甚至和弦出現。再者;用碎鼓的方式也可以用點來表現線狀的音樂表現。所以,太鼓是一種點狀的樂器;並且是一種在情感表達上不受限制的樂器。

 

去看這次表演是因為我老板的小孩讀的白百合學園有參加這一次的演出。這次演出的項目除了太鼓以外還有日本傳統音樂,不過我只對太鼓有興趣。當簾幕拉上來的時候,看到的是出場的小朋友都穿著打太鼓的服裝;在各式大小的太鼓前面準備好動作。開始的那一瞬間,所有的太鼓一制的打出和式太鼓的節奏。請各位看官想像一下,若每個鼓當做一個點,一個人敲的是節奏是一條線,如此一來,這麼多的鼓的合奏就會織成一個令人震撼的面了。很多人說鼓會給人一種衝擊到內心的震撼;而因為這麼多的點狀所織成的這個氣勢,就更是有一種彷彿站在 《太平碗島的星期日下午》 這一幅高約兩公尺;長約三公尺的名畫的感動。其實令我個人更震撼的是,這種漂亮的默契和深刻的音樂表達,既然是幼稚園的學員所演出的。

特別想提出來的是的這種鼓所表現的點狀音樂,非常適合作肢體的表演。我注意到老闆的兒子在每一個鼓點之間的動作,都非常的俐落而漂亮。在其他樂器有特別注意演奏時候肢體語言的演奏家不多。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馬 ( 馬友友;不是馬英九 )( 對了,請你們猜一個謎,全世界拉琴拉最好的馬是什麼馬 ? – Yo-Yo Ma, get it! 夠冷巴 ) 。看官們可以很容易從他那種口水都快要流下來的表情去判斷他想表達的感情,不過可惜他的手腳都被大提琴絆住了。不然他可能會起身來表演。不過 ! 太鼓的好處就是,這樂器可以在點和點之間的間隔讓演奏者充分表現肢體上的藝術。所以我說太鼓是視覺和聽覺同時表達的藝術或許不過份。

從他們的表演中,我學到快節奏而小聲的音樂表達一種醞釀的感覺;慢而大聲的鼓聲表達沉穩;而快節奏而大音量的是磅礡;慢而小聲的聲音表示休息。而表現這四種感覺的時間拿捏和變化,更證明是這個太鼓高深而複雜的藝術。

這次白百合學園的曲目有春風;海里;霸天等等。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個描述海邊漁夫張網捕魚的。他們用快節奏的碎鼓描寫漁夫的匆忙;和最後用磅礡的鼓聲描述那種在拉往的時候興奮又忙碌的心情。我真的覺得這種心情表達很難用管弦樂來描述,反而是點狀的鼓聲恰到好處的點出這種情感。幼稚園在最後還貼心的讓一群小朋友出來舞蹈,讓漁夫拉網的辛苦影像;變成一個一制而有韻律的舞蹈表現。尤其是我老闆的女兒配合著太鼓表現的那種漂亮的韻律感,真的很想知道老師是怎麼教的。

太鼓這個傳統樂器從我們這種聽西洋樂器的人看起來是獨創一格的新鮮樂器。但是太鼓的魅力是一種不同於其他樂器的一種點的表現藝術。太鼓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音樂,特別是表現日本人所謂的 ” 氣 ” 的抽象感覺。

場內一景

太平碗島的星期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