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鋼琴以外,小提琴是最能表達音樂情感的樂器.它音域廣,變化多,也因此,很多音樂家為小提琴寫了很多協奏曲.
數量僅次於鋼琴(第三名就是大提琴了).
就是因為小提琴靈活而且表情很多,所以很多需要高技巧變化的偉大曲目都是以小提琴當主角
像大家都聽過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還有一個我忘了,那個我不喜歡)這些都是需要高級技巧
來表達情感的劇烈變化.
然而在音樂演進的同時,有些作曲家似乎只注重在小提琴的技巧發揮上面,寫一些不是一般人能拉得出來的曲目.
固然這些曲子在演奏時令人驚嘆演奏家的技巧高超,但演奏完之後沒有任何感受(或是只有我感受不到).我覺得這就失去樂器當初目的了.
人家說文以載道,我相信音樂也是一樣,我有時候真的很慶幸自己是出生在巴哈;布拉姆斯等偉大作曲家完成他們的作品之後,讓我能體會他們對生命的詮釋
但是如果是純粹為了展現小提琴的功力而寫的一大堆曲子(以帕克尼尼狂想曲為代表的),我覺得大可不必.
馬戲團那些表演家的表演還讓我更驚嘆,甚至興奮不已呢.
大提琴沒有類似的問題,因為大提琴相對來說太笨重了,很多技巧做不出來.
但是像艾爾嘉那種曲子,跟柴可夫斯基的violin concerto一樣,用高超的技巧表達出昇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