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在大陸流傳的損西方人的笑話,說一群歐美和日本的科學家在閒聊的時候討論說如果一滴水從幾萬公尺高空掉下來是否會砸死人。大家討論到解這個問題需要計算重力加速度;水的表面磨擦力;還有水的本身流體特性等等。這時候一個”聰明的”中國工程師問”你們誰有看過有人被雨砸死的?”讓這些科學家無言以對。
我在職場上體驗過這種經驗,因為需要做LED燈的散熱,我們要算說什麼樣的小風扇可以達到散熱目的。日本的工程師用流體力學算了一個禮拜才在黑板上推出答案。而台灣的工程師把現有的每一個風扇拿來套,將上升溫度微分就知道哪一個市面上的風扇最適合(總共才七種)。前後只花兩天。
看完上面這兩個故事,大家應該能體會歐美和日本有多死腦筋,難怪現在中國和台灣的經濟遠贏過這些國家。然而我的體會有點不同。
從清末變法圖強到今天台灣各個企業說要科技轉型,看似都是很痛苦的過程,而且成功的很少,大家也或許注意到台灣這十年來已經沒有諾貝爾獎得主了。
很多人從很多民族差異解釋這個現象。我今天想說的這是態度的差異。
我們回到水滴的笑話,這些歐美科學家在討論的是一種科學處裡的方法。雨會不會砸死人這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怎麼把這個計算方法導出來。一但導出來以後,才會知道一個冰塊從幾萬公尺高空下來會有多大影響;才會知道一個隕石從十萬工處高空下來會有多大影響。他們之所以無言以對是因為這問題無意義。
再來說風扇的部份,今天台灣工程師可以馬上得到市面上適合LED燈的風扇。但是台灣工程師絕對不知道最完美的風扇是什麼轉速和功率。在這種態度下,也絕對做不出品質最好的LED燈(但做得出現在市面上最便宜的)。
即使是今天,很多台灣高階主管也看不慣部下使用新的資料庫技術,逼著這些部下用Excel或是用Excel的觀念去操作資料庫。因為這些高階管理人員只熟悉用Excel”套”結果而不放心新的技術”算”的結果。從結果上來看,這想法和風扇和雨的觀念一樣,又快又有效率。也永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一個叫做”三體”的小說提到。一個文明就算有一天做再多弓弩的能力也永遠做不出一個洲際導彈。中國人太聰明了,幾千年前就知道勾股定律但是花了幾千年也沒有發展出幾何學;也在幾千年前就能蓋出長城但是沒有一套工程學基礎。歐美穩扎穩打一步步推公式到今天,而漢人只會套最後結果。
台灣都是OEM的公司為多?原因有很多,其中部份的原因或許是我們不想定義規格,只想套結果來Cost down。
如果我們再這樣不重視方法只重視結果,什麼基礎科學創新;工業轉型永遠是空談。
created with
Website Builder Softw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