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中葉,卡爾·馬克思
的《資本論》出現,這一時期正值工業革命後的近一世紀,社會正在經歷大規模的工業化和社會動蕩。在這段時期,新的製造技術導致了勞工實踐和階級關係的
明顯變化。馬克思觀察到資本家階級利用自己的權力,以勞工為代價累積財富,並剝削工人。同時,城市化的增長和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導致了社會和經濟結構
的重大變化。
他認為,資本主義體系存在內在的矛盾,在工業革命期間變得更加顯著。隨著生產手段的改變和進步,資本家利用其在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來提高勞動生產
力,進一步剝削勞工階層,擴大了他們之間的貧富差距。
隨著生產技術的爆炸性改變,資本家利用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來提高勞動生產力,剝削加劇,勞工的薪酬越來越低,卻為資本家生產更多的財富。這導致了資
本家階層和勞工階層之間貧富差距的擴大。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主義體制中的內在矛盾最終將導致緊張局勢升級,引發一場勞工階層推翻資本家階層的社會
革命。這種剝削、資本的積累和經濟危機將造成緊張局勢,可能引致革命。
在20世紀中葉(1960年代和1970年代),美國資本家開始將生產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以因應國內工會要求增加工資等壓力。這個過程被稱為“離岸
外包”,它涉及將工廠和工作崗位搬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開發中國家。
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發生在1965年,當時林登·B·約翰遜總統簽署了貿易擴張法案。這項法律賦予了他與其他國家談判自由貿易協定和降低貿易障
礙的權力,這有助於促進生產離岸。
另一件重要事件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前往中國,開始了美國和中國關係正常化的進程。這有助於將中國開放為美國公司尋求勞
動力成本更低的新目的地,許多公司開始在中國轉移生產。
一些涉及此過程的政治人物包括約翰遜和尼克松總統,以及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後者在美國和中國的和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外,各國會成員也參與制定和
通過有助於整個過程的貿易立法。
從20世紀的後半期開始,共產主義歷經一個世紀的興盛之後開始式微。蘇聯的經濟已經搖搖欲墜;中國的嘴上雖說自己遵循共產主義路線,要走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實則已經投向資本主義的懷抱。所以將工廠和勞動力移到剛投入資本主義懷抱,而且沒有工會制度的中國。是美國資本家脫離美國工會束縛的最佳
解。至少短期來說是最佳解。
從那時候開始,即使是擁護工人權益的美國民主黨,也協助資本家把工廠與技術外移到美國本土以外。造成21世紀後美國失去工業產能;工人喪失工廠生產能
力;貧富差距擴大的困境。
從20世紀的後半期開始,共產主義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興盛後開始走向衰落。蘇聯的經濟出現了動盪;中國雖然口頭上宣稱遵循共產主義路線,追求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實際上已經向資本主義傾斜。中國將工廠和勞動力轉移到投入資本主義懷抱、並且缺乏工會制度。對於美國的資本家來說,這是擺脫美國工會約束的
最佳方案,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
created with
Website Builder Software .